gartner魔力象限 《gartner2019年bi及分析平台魔力象限》的深入解读-银河登录入口welcome
魔力象限是gartner用于分析行业中厂商的一个工具,包含领导者、挑战值、有远见者和特定领域者四个象限,依据gartner预先定义的一些标准来划分,具体如下图。
所谓“执行力”,包含产品与服务的整体可行性、销售执行力与定价、市场状况、营销团队的执行、客户体验以及公司的整体运营,其实质是揭示企业在市场的成功度。所谓“前瞻性”,即愿景的完整性,包含市场理解、产品战略、营销战略、商业模式、产品的定位和创新性,其实质是解释企业在业内的领先度。
在2019年gartner的商业智能及分析平台魔力象限中,microsoft、tableau、qlikview继续高居领导者位置,令人意外的是杀入了黑马thoughtspot,打破了上述三者连续3年垄断领导者的局面。sas、sap依据处于有远见者象限,oracle也连续三年处于特定领域者象限,当然坐标位置都有所变化。但ibm退步明显,已然是连续三年倒退了,现在已经从有远见者后退到特定领域者。也有从魔力象限中退出的,如pyamid analytics等,他们在中国并不知名,或并未进入国内市场,笔者也不详细罗列了。
我们结合历年的bi魔力象限(从2016年至2019年),来综合分析,如下图所示。笔者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
1、挑战者象限的厂商数目最少,仅2018年、2019年有1个,且位置较低,大都集中在有远见者、特定领域者象限,这反映出企业的领先度决定市场地位。走向领导者象限的企业,也都是沿着“特定领域者→有远见者→领导者”这样路径上升,microsoft、thoughtspot均是如此。
2、厂商逐渐聚集在魔力象限的对角线位置,观察2016年与2019年的对比尤为明显,这一现象表明,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产品好才是硬道理,市场地位是和产品质量成正比的。
3、特定领域者的厂商的位置逐渐提升,就好似整体提升了一级。越来越多的厂商经营状况有所改善,整体行业趋好,这得益于市场对现代化bi的认可。
4、虽然个别厂商仍然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但并非遥不可及。有远见者象限的厂商都聚集在顶部位置,距离领导者已近在咫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晋升至领导者象限。
二、2020年bi产品发展趋势gartner对2020年bi产品发展趋势做了5个方面的预判。
1、到2020年,增强分析将成为新用户购买bi产品、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平台、以及嵌入式分析的主要驱动力。
2、到2020年,有50%的分析查询会通过搜索、自然语言处理或语音生成,或者自动生成。
3、到2020年,为用户提供对内部和外部数据策划目录的访问权限的组织将从分析投资中获得两倍的业务价值。
4、到2020年,业务部门的数据和分析专家数量的增速将是it部门专家的3倍,这会迫使企业重新考虑其组织模式和技能。
5、到2021年,自然语言处理和会话分析这两个功能,会在新用户、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中,将分析和商业智能产品的使用率从35%提升到50%以上。
笔者结合2017年gartner报告的预判描述(也是对2020年的展望),发现以下3个重点。
1、增强分析不仅仅是现代型bi和分析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组件,更是未来吸引新用户的重要卖点。增强分析主要是指以机器学习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和bi功能,包含智能数据发现、增强数据准备、增强数据分析这些模块。增强分析的底层理念是“简单易用”,必须能够支撑用户在没有专业知识背景下,完成数据的“收集-准备-整合和分析”全过程。
2、有50%的数据分析会通过现代型bi来实现,gartner并未调整这一数据。就如同gartner提出的model1与model2模型那样,可以预见,报告型bi将与现代型bi(一般现代型bi并不能很好的响应model1的需求,需要与报告型bi的上下搭配,这也是为什么国际bi具体在国内市场上并未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长期共存。
3、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的情况在不断增强。gartner从原来的“非职业的数据分析师vs职业的数据分析师”改为“业务部门的数据分析师vs it部门的数据分析师”,更清晰的描述了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这一美好未来,在现代型bi和分析平台的帮助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数据分析师的大军,数据分析也将成为职场中如同微软办公三件套那样的必备技能。
虽然gartner描绘了bi产品的未来蓝图,甚至明确了时间点和关键数据,但是我们必须要认清中外的bi发展不同步的现实,无论是厂商还是最终用户,都要从理性上看待此bi魔力象限报告。我国商业智能bi的企业需求、关注点、市场特征、发展阶段均与国外不同,自然语言搜索、语音生成、自动生成等增强分析功能,在国内还上处于概念阶段,并未形成规模化市场。所以尤其是厂商,不能盲从,为了所谓的“赶上行业步伐”,完全忽略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场景价值,并用这些不可用的噱头赚取眼球,这不仅自欺欺人,更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白白浪费有限的企业资源。
三、5个用例和15个关键功能gartner定义了现代型bi的基本特征,即5个典型用例及15个关键功能,见下表。它们在历年bi魔力象限的报告中变化很小,是各bi厂商是入选魔力象限的一个门槛,更是bi厂商衡量自身产品的重要参考标准。
各功能的详细定义,可查阅gartner报告原文,这里仅就一些不清晰的功能点进行说明。
1、“云bi:具有平台即服务和分析应用即服务的能力,可以同时在云端和本地部署、使用和管理数据分析报告和数据分析应用。”放眼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it市场,云端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且已经形成了规模市场,但是中国市场云bi的发展并不乐观,进退维谷,很多云bi产品都不温不火,有的云bi企业甚至转型做某个行业私有云的银河登录入口welcome的解决方案。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数据环境相对封闭,企业的关键数据仍然绝大多数存在于私有部署的系统中,数据安全也有很多挑战。没有数据,云bi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难以成熟,所以私有部署将在很长时间内占据主流。中国市场的云bi发光点可能在于业务集中在saas云平台系统中的中小型用户,这个有待市场验证。
2、“数据准备:平台可拖拽不同来源的用户数据集,可生成分析模型,比如根据不同数据来源的用户可自定义度量、组合、集合和层级。高级功能包括对不同来源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语义识别、智能联结、 智能侧写、层级生成、数据行数和数据混合等进行分析处理。” 这是指用户通过自助数据集,可以将元数据进行自定义处理,为后续的分析提前做准备,其中包括指标(度量),字段组合等,维度分不同层级(最常见的省、市、县)后续可以进行钻取分析。高级功能中支持更多的操作,数据join、union,层级自动生成,数据公式等等操作。
3、“内置的高级分析功能:让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接入高级分析功能,在自有平台或者通过引入、结合外部高级模型进行分析。”这是结合外部的分析模型,比如通过支持r或者phyton等接入成熟的算法,将bi中的数据导入其中,进行更复杂的分析。
4、“分析仪表盘:通过视觉探索和内置的高级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去生成能够被其他人使用的高交互性的仪表盘和内容。”所谓高级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说的就是地图的分析展示能力,可以通过经纬度分析,地理信息分析。数据地图可以分为区域地图、组合地图、标记点地图、单层地图 、自定义图片地图、流向地图、热力地图等。当前主流地图的主流技术是基于gis底层,支持自定义的wms服务,也可以实现地图离线。一般数据地图功能常用于大屏数据可视化,炫酷又不失实用。
纵观以上5大用例、15个关键功能,在国内用户更为认可的则是自助数据准备、分析仪表板、可交互的视觉化探索、嵌入式分析、分析内容的发布共享和协作这几大功能,这也是国内厂商未来不断角力的重点领域。而移动端数据探索,以及未提到的自然语言识别、人工智能分析等,由于大多还处在技术炒作周期的泡沫期,且缺乏完整的、强烈的、有价值的使用场景,真正投入实用还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
四、中国厂商何时能入象限中每谈到这个话题,笔者与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的同事们都无尽感慨,中国本土的bi和分析平台提供商,林林总总有几十家,大者如帆软在2018年已经取得了4.62亿的销售额,遥遥领先于其他厂商,难道都没有机会进入么? 或者,何时才能进入象限中,走向世界驰名。
所以,笔者研究了入选gartnerbi魔力象限的标准,具体如下:
1、收入要求。软件销售额(永久许可lic销售额 saas订阅模式的销售额 银河登录入口welcome的技术支持费用)达到2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7亿元;或达到1500万美元但同比增长为50%,或达到1000万美元,或同比增长100%。
2、市场状况。主要是反映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通过互联网搜索量、互联网话题量、招聘信息、趋势分析、社交媒体的品牌活跃度来衡量。
3、积极参与调研。厂商需要积极配合gartner的调研,完成衡量关键能力的rfp式调查问卷,提供市场影响力、企业历年营收及增长率、市场战略、差异化定位、竞争策略的详细问卷,并提交长达1小时的视频,来演示产品。
4、市场广度。厂商需要展示主营业务的所在行业,以及地理区域的广度,比如是否覆盖多个行业,或已经实现国际业务。
5、产品评估。结合5大用例以及15大功能,来最终衡量产品是否领先,是否有足够清晰的发展规划。
可以看到,对中国厂商的挑战主要有两个,一是收入要求,二是产品评估。但长远来看,进入魔力象限也只是时间问题,短则两年,长则五年。首先,随着国内bi行业的不断成熟(当前bi行业的增速是it业的2倍,gdp增速的4倍),bi整体盘子变大,即便有马太效应的不断加强,但大多数厂商还是能享受到bi行业增长的红利的。尤其是帆软,当她的销售额突破10个亿,甚至跻身中国软件企业100强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国际bi行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必然会引起诸多研究机构的重视。其次,产品的先进性方面,由于需求环境的不同,确实难以迅速赶上,但随着gartner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研究,必然会调研和尊重中国有特色的市场需求,重视各厂商在bi行业的判断和探索投入,认同中国bi行业的发展方向。届时,中国厂商也不用亦步亦趋跟随欧美,是可与欧美共同谋划bi行业蓝图。还或者,gartner在充分考虑到中外发展的差异,推出亚太版的bi魔力象限也是有一定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