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网 东方红的传奇远未结束,中国航天问天之旅才刚开始-银河登录入口welcome
推荐文章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那一天,浩瀚太空中第一次回响起中国声音。
2020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50周年纪念,也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让我们共同回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再次聆听那曲划破夜空的《东方红》。
东方红一号——今夕
东方红一号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太空之旅启程之时。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成功发射。
1958年5月17日,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前瞻性地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随即,中国人造卫星开始进入预先研究阶段。
1965年1月,在我国相继成功发射第一枚弹道导弹、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向中央建议加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同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专委会,确定中国人造卫星工程正式上马,工程代号“651”。
创业艰难百战多,乳虎啸谷震天河。在经历了5年攻关探索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发射成功,进入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倾角68.5度的椭圆轨道,卫星运行周期114分钟。
东方红一号卫星入轨
后来,4月24日成为了中国航天日,而中国航天日的官方标志设计中就突出了东方红一号的元素。
“中国航天日”官方标识,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标志中象征东方红一号轨道的弧线组成了一个倾斜的椭圆,这也与东方红一号的实际运行轨道相符。
而图标中东方红一号的剪影也足够写实。卫星的外形为近球型的72面体,本体直径约1米,顶部是一根天线,腰部装有四根天线,这个经典造型也成为了许多国人心中对“人造卫星”的第一印象。
东方红一号卫星,图片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新中国的科技进步是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大背景和西方严酷封锁的大环境下艰难起步的,作为当时新兴科技领域的航天更是如此。但是,中国科学家依然让自己的第一颗卫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
173千克的质量,超过前四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第一颗卫星的质量之和;
更高的初始轨道,能够让卫星长期在太空飞行。
因此,50年后的今天,天文爱好者们依然能够在夜空中记录下东方红一号的闪光轨迹。
东方红一号卫星过境轨迹,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东方红一号——传承
在东方红一号畅游天宫之时,地球上东方红一号的传人们也从未停下脚步。
以单星命名而言,“东方红”成为了我国通信卫星与通信卫星通用平台的代号。1984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零的突破。
1997年发射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打破了通信卫星技术水平长期滞后于国内需求的困境。
2008年起,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的多颗通信卫星接连斩获国际订单,标志着中国通信卫星具备了与国外竞品一争高低的实力。
而2019年末,基于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的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发射,更是将中国通信卫星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全新高度,面对世界领先水平,我们有了足够的底气。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飞跃。
“东方红”之名,实至名归。
基于东方红五号平台的通信卫星,图片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除了卫星平台命名以外,“东方红”还是我国现代小卫星研制单位的名称。
20世纪末期,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微机械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深入发展,现代小卫星概念成型,传统卫星的小型化、平台化、标准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国航天人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在1999年5月10日将我国第一颗现代小卫星——实践五号送入太空,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数据。
实践五号卫星,图片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在此基础上,我国首个专门研制现代小卫星的机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于2001年正式成立。
诞生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摇篮,集中了国内小卫星前沿领域的精兵强将,航天东方红到今年为止,已经完成了一百颗现代小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并持续刷新着我国小卫星的寿命记录。
按照重量计,东方红一号属于传统小卫星范畴,用于命名研制现代小卫星的单位恰如其分。
“东方红”之名,当之无愧。
这些后辈们传承的,是先驱的意志。
这里有一份长长的名单,上面是对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做出贡献的老前辈、老专家、老师傅们的名字:
图片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而这,还只是一部分。
全国范围内,为东方红一号项目做出贡献的英雄更是无法计数。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中国航天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的起源——东方红一号,更不能忘记为东方红一号辛劳付出的父辈们。
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东方红一号——未来
自1970年5月14日停止工作以来,东方红一号一直在太空中静静地飞行着,无言地见证着新中国百折不回的奋斗史。
50年岁月磨蚀,让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远地点下降到了2040千米左右,轨道周期缩短到110分钟。
这意味着东方红一号的轨道寿命,还有数十年之多。
低轨卫星在寿命终结后,只有再入大气层化作流星一条路。
但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不妨大胆展望一下未来。
也许真有那么一天,当无线电爱好者把接受频率对准20.009兆赫时,那首熟悉的《东方红》旋律会再次响起。黑夜中人们抬头望去,那道熟悉的星轨能够再次划破天际。
那是中国航天人把在轨服务卫星送到了东方红一号身边,用灵巧的机械手臂将早已耗尽的银锌电池取出,换上了能够长期工作的同位素电源。
甚至会有那么一天,一艘大型无人飞船在四子王旗着陆场缓缓落地。第二天,在宇宙中运行了数十年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出现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那是中国航天人对自己的智能化天地往返系统进行测试,并且验证了对非合作空间目标的捕获与操作技术。
听起来很科幻,但中国航天的未来确实有无限的可能。
航天科技水平不仅是大国崛起必需的助推器,更是一个国家耀眼的名片。
提高国家的航天科技水平,是中国航天人无上光荣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在东方红一号升空的50年里,许多之前不敢想的技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未来会更好。
东方红一号的传奇,还远未结束。
中国航天的问天之旅,才刚刚开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